伍贰伍心理
想象和现实,总有一个得活着,否則死的就是我們
编辑:
2019-09-17 10:39:35
浏览量:308
评论:0

8065edabe54a8ac2227867d4df159a89.jpeg

日本政府今日公布一项数字。日本去年共有2万1321人自杀,比2003年的3万4千多人高峰下降许多。


但一则以喜,一则以忧,日本青少年自杀人数达到30年来最高数字,其中有250位是中小学学生。


谈到自杀,我想起梵高。


梵高的晚年是在疗养院度过的,他接受精神科医生的诊断。当梵高的状态好点的时候,还被允许可以出去写生。


梵高晚年的作品,平静、恬淡,就像他终于和自己和解一般。


然而,最后他还是选择了死亡。


印象派的作品,游走在现实与想象之间。


你认得每个画面,那是山、树和睡莲,但他们都是扭曲的,就像你是通过一个变形的透镜,或是一道使空气扭曲的火光。


自杀者的眼中,生命是扭曲的吗?还是怎么样的呢?


如果你曾经有过自杀的念头,或许你会有答案。


那种扭曲,要我形容,彷佛「你看到的既是真相,又不是真相」。



我们的生活就是如此,一方面来自各种真实事物的总和,另一方面来自我们对这些事物的解读。


我们靠着两者作为动力,活下去或死亡。


这两者又可化约为两种力量:现实的力量,以及想象的力量。


幸福的人,通常在现实与想象两方面,皆不虞匮乏。


缺少其一,还能活下去,只是质量可能没那么好。


有的人生活困顿,但只要有生活的理想,就能坚持下去。


就像《孟子》写的「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唯士为能」。


士,是那些读书人,是那些有道德涵养的人,如颜渊一般安贫乐道。


又像电影《美丽人生》,一对父子被抓进集中营,爸爸为了让孩子的心灵不要受伤,就谎称他们其实在参加一场游戏,只要每个环节都完成,就能拿到高分。


所以在折磨人的集中营里,孩子依旧对生活怀抱希望,活到最后。


这跟意义治疗大师法兰科也谈这点,那些能够撑过集中营折磨的人,基本都抱有生活的意义,他们对未来还有憧憬。


那些内心已经放弃未来,放弃希望的人,往往肉体也撑不过集中营的折磨。


有的人内心空虚,但在生活上可能无须烦恼,故能维持一定活下去的动力。


这在咨询中相对常见,经济无法独立的妇女,渴望从一段受伤的婚姻中解脱。


但她们长期扮演家庭主妇的角色,跟社会脱节,即使处在一个令人绝望的婚姻中,但由于食衣住行不用担心,这种形式婚姻还能继续下去。


有些心理症状和这种状态有关,比如压力造成的暴食症,就是通过口腹之欲的满足,替代内心的不满足。


还有些人通过性来排遣当下的问题,这也是有趣的一件事。


一个空虚的人,性能燃起空虚者一种错误的自我认知,他们会产生自己拥有能量的假象,但其实更多做的是消耗。所以空虚者的性爱后动物性感伤,会对自己造成二度伤害。


像克里希那穆提说的,正常的性不会是一种消耗,而是一种创造,一种建构。两个人在性中得到更高的快乐,灵魂的升华。


两个相爱的人做爱,就有这样的效果,在性之中,爱得更深。


空虚的性,只会让两个人在性的高潮之后,再次面对自己的空虚。所有的问题都没有解决,明天跟今天一样黯淡。


最好的生命状态,就是在现实生活和个人想象,两者都是完满的、丰富的。


最糟糕的状态,就是一个人在现实与想象两方面都落空。


这在重症患者,或者农村的老人身上最常见。


另外,现实与想象不是两个单独事物,两者也会互相影响。


电影《我不是药神》中,有些重症患者,现代医学已经无法解救他了,如果还有求助的欲望,痊愈的希望,这个人还能坚持一段时间。


所以当男主从印度弄来便宜的药物,很多人在现实中得到药物,在想象中能够更好的筹划未来。


但当药物被禁止,很多人的希望落空了,连带的现实的痛苦就显得更加深沈。


可以说,无论我们的状态有多糟糕,只要我们在现实或想象中,找到任何一个支点,我们都还有活下去的力气。


人的大脑很奇妙,拥有与痛苦并存的机制。


研究儿童创伤的佩里(Bruce Perry)医师,在著作The Boy Who Was Raised as a Dog谈到许多儿童创伤的个案。


有一个女孩从小被继父性侵。继父通常酒后乱性,但小女孩不知道继父什么时候会喝酒,所以为了让痛苦不会发生的太突然,后来小女孩会主动引诱继父喝酒,这样她就知道什么时候强暴会发生,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这是一个令人绝望的案例,但在绝望中,小女孩找到了一个勉强能照进一丝光明的办法。


这一丝光明,来自她想要好好活下去的勇气。


有时咨询,或者任何的救助能给予的,就是那么一点点的勇气,好让一个人从黑暗中撕开一条裂缝,让光能进去。


要是两者皆无,生命状态可能就岌岌可危,急须他人的援助。


你现在处于哪种状态呢?


如果你感觉在某方面摇摆了,快要崩溃了,就仅仅抓住你仅有的吧!


有时候我们能做的就那么多。


有些人抓住钱、房子或物质,不是因为他爱慕虚荣,而是他早已失去想象力,失去希望。他只知道通过现实事物,得到生命力的补偿。


有些人看起来过份天真,像个傻子。但可能不是他真的是个傻子,而是他通过佛系或者草食之类的形式,在看来无望的现实中,通过内心活动给自己一个活下去的理由。


爱火柴的小女孩,不就是如此?


点亮每一根火柴,就能看见一点点希望,哪怕是假的,但只要每个火光都有意义,都有一点可能性,也能给自己送来一丝苟延残喘的温柔。


我想起貝克特(Samuel Beckett)的《等待果陀》。


人们等待果陀,但他永远都不会来,尽管如此,等待本身也有意义。


有些人等了一辈子,所以活了一辈子。


那些放弃等待的人,也有机会成就自身。


当然最好的方式,可能是我们把自己变成果陀。如此一来,我们就无须继续等待,就像生命最完美的形式,就是好好活着。


请发表评论
该文章已有0条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
  • 暂无评论内容
更多评论
推荐课程
  • 世界睡眠日-催眠疗愈
    世界睡眠日-催眠疗愈
    讲师:李元榕
    播放:4263 次
  • 身心能量提升疗愈
    讲师:李元榕
    播放:2301 次
  • 温暖腹部祛除宫寒痛经
    讲师:李元榕
    播放:1577 次
  • 美好睡眠催眠
    讲师:林颖
    播放:2137 次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河南心理健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豫ICP备17051133号-2
公司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花园路53号河南省科学技术馆 服务热线:4000-333-525 网址:http://www.hnpsyhealth.com

智慧心理云平台

欢迎测评用户登录

看不到验证码?点击重新换一个!
登录则表示您同意遵守《服务协议》

立即注册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