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贰伍心理
真相扎心了,“偷懒”比努力更重要!
编辑:
2019-09-17 10:16:49
浏览量:370
评论:0


955f2a324e63356c369f42dd1f5ebccc.jpeg

导读: 


努力这个品质一直被视为成长的必须,甚至是唯一,但为什么有些人明显比别人努力却表现不如人意呢?


这很可能是因为我们忽略了一个重大的隐性因素:环境。


如果一味抛开环境影响而谈努力,也是一种文化耍流氓罢。


浙江大学是一所人才辈出的知名学府,不过近日却被几位宿管和保安刷了屏。


因为他们展示了远超自己身份定位的追求和技能,进而被人们誉为浙大“扫地僧”。


这样的逆袭不禁让人侧目,特别是两位宿舍管理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位是玉泉校区老师公寓的宿管阿姨,她来到浙大后,被学校的学习氛围感染,便利用值班时间自学英语。


在采访时,她说:


看到你们楼层里人才济济,忙忙碌碌都是为了学习,我好像错过了这个时代,我要再变回成一个学习的人。



另一位宿管阿姨徐霞,2010年来到浙大,在与同学们相处的过程中,她感受到学生那份积极好学的精神,于是也学起了画画。


她说:


孩子们那么优秀,我也不能拖了后腿!别人能做到的,我为什么不行?


现在,她不仅有不少拿得出手的绘画作品,还成了一位吉他小能手。


当然还有其他“扫地僧”,他们或画画、或摄影、或诗词、或跑步、或根艺,让人耳目一新。


现在,让我们做一个假设:


如果几位宿管和保安并没有来到浙大,而是去了清洁公司或建筑工地(没有鄙视岗位的意思),他们会有这样的命运吗?


或许有,但概率极低,甚至连提升自己的念头都不会有,所以命运可能完全不同。


毕竟,光论努力程度的话,很多相同境遇的同龄人或许比他们付出得更多,却未必有他们的学习成就和生活希望。


这正是环境赋予一个人的力量,它能让一个人产生变好的念头并愿意去努力,且这份努力还能得到放大。


在某种程度上,环境的力量远超个人努力,只是很多人会天然地无视或忽略这一点,认为只要努力就可以成就自己。


毕竟努力是看得见的,而环境却因为自己身在其中,往往看不见,甚至根本察觉不到。


所以很多人要么麻木地生活,不知思变,要么盲目地努力,承受着事倍功半之痛。


在诸多咨询中,我也发现不少读者虽然有强烈的成长愿望,行动上也非常努力,但由于身处恶劣的成长环境而收效甚微。


而为了保护对方的积极性,我又不忍泼冷水,只好刻意忽略环境因素,鼓励对方再努力一些。


但现在我决定不再回避,因为环境因素是我们无法避开的,就算现实多么让人不满意,我们也要鼓足勇气去面对它。


我们唯有正视它、看清它、才能有意识地躲避限制,并反过来运用它。


相信我这是一个机会,一旦我们学会借力环境,就能让自己的努力更有成效。


而这一切,还得从察觉环境这道无形的屏障开始。


01、镜像神经元


我们的生活环境决定了我们每天要见哪些人,做哪些事,这些人和事会直接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言行。


因为人类大脑中有镜像神经元,它会让我们无意识地模仿身边的人和事。


所以当周围的人经常做什么事情时,我们也会不自觉地去学着做。


比如当我们看着别人学习某件新事物时,我们也更容易去学,当身边的人成天无所事事玩游戏时,我们也更容易跟随。


这些都是潜意识活动,我们可能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在受影响。


这也解释了另一种现象:


一些人学习成绩好,可是他们自己也搞不清到为什么,因为确实没有像其他人那样特别努力。


但如果追溯到他们生活的环境,总能找到一点线索:


或许他们父母是知识分子,在家中学习是常态;


或许家中遍藏书籍,随手可以翻阅;


或许是他的邻居玩伴都是书香门第,从小看大人说的做的都是脑力活动……


总之他们在某些特定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学习动力、方法或专注度上不可察觉的优势。


就像几位宿管和保安来到大学之后,环境变了,镜像神经元开始发挥新的作用,之前的学习愿望就被唤醒了。


他们之所以能快速改变,是因为当他们模仿的对象是“专家型的示范者”时,学习速度会显著提升。


《暗时间》的作者刘未鹏也曾回忆到:


他父亲的书橱里面塞满了字典厚度的大部头,全是各种电工手册,所以他从小对大部头的书没有畏惧感,觉得是理所当然的求知途径。


不难想象,在一个人们成天看电视、打麻将、游手好闲环境里生活的人,必然会模仿出另一类言行和思维习惯。


他们不自觉地做着和身边人相似的言行,习惯接受高刺激和轻松浮浅的信息,静不下心阅读或思考。


所以在学习上即使表现得很努力,也很难与别人一较高下。


因为很多你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在别人眼里可能只是习以为常罢了。


另外,相比起环境的影响,直接“告诫自己要努力”的力量实在是太单薄了。


因为在一个特定环境中,我们的各个感官是同时接受多维度信息的——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触到的、尝到的……


这些信息量非常之大,只能交由强大的潜意识来处理,而潜意识处理信息后,必然会调动本能冲动和情绪欲望。


你知道一个人的情绪力量是很强大的,怒可火山爆发,丧可心如死海。


而“告诫自己要努力”不过是理智脑的单维度分析,它在情绪力量面前显得如此干瘪无力。


所以那些成天吼着要孩子努力学习而自己从不以身作则去学习的家长们其实是很无力的。


因为镜像神经元只有在你做出相应行为的时候才会被激活,所以一万句劝说抵不过自己的一次真实示范。


在这方面,李笑来曾讲过一个更为有趣的经历:


半年前,我买了一把木吉他送给一个朋友,他家三个孩子。


我跟小朋友的妈妈说,要是小朋友小时候就学会弹琴,又那么帅,长大了肯定魅力非凡…… 


几个月过去,据说那吉他放在那里,完全都没有动过。


最近的某一天,我那朋友在家里组织大伙烤肉吃,我去蹭饭。


过程中我把木吉他调好弦,当着小朋友们的面玩了一会儿。


据说,此后的每一天,小朋友都缠着他妈妈找吉他老师…… 


他说:


学习兴趣常常并不是被某项技能自动引发的,而是因为见识到真人在实操那项技能,所以才被深度激发,产生兴趣。


可见仅仅用嘴说“弹吉他会使人帅气、魅力非凡”,这种道理并不能真正触动人。


而真人实操,就能让人听到、看到、触到,甚至是闻到、尝到,从而在心里强烈地希望自己也能变成那样。


这就是镜像神经元和潜意识的力量。


所以,无论是劝别人还是劝自己,让自己成为那个或身处那个理想环境,都是最优的选择。


当然,如果不希望自己变得更差,也一定要想办法离开那个不好的环境。


因为我们很难指望自己在一个长期默认的环境中做出高于当时环境的言行或追求。


毕竟我们体验不到外界更好的世界,而人的天性是懒惰的,会不自觉地选择当前最舒适的状态。


比如长期生活在乡村,就更可能大声说话或随口吐痰,因为大家都这么做,柔声细语和极致卫生就显得没必要了。


而在一个人人都不学习的环境里,人们也会自然地认为:


学习这件事,就没什么必要了吧!


02、情绪能量


我知道你心里更抓狂的是另一件事:


没时间或没精力提升自己。


这可能是很多觉醒者的苦恼。


因为自己有强烈的改变欲望,周边的环境也还算不错,就是工作和生活的制约太大,让自己喘不过气来。


比如有的人工作繁忙,可用于自我提升的时间极不确定,或应酬太多,以致根本无法静下心来自我学习。


有的人需要全职照顾孩子和家庭,虽然时间自由,但在家忙碌一天,也会让自己精疲力尽。


我知道的,如果一天三顿都要自己操办,那会感觉一整天都在忙乎吃饭这件事,何况其它杂七杂八的事情呢。


而且在全职的家庭生活环境中,连遭遇闲聊的机率也会增大很多。


所以不得不承认另外一个扎心的现实:


如果工作太满、生活太杂,就会让自己耗尽情绪能量,以致没有心力去做更加重要的事情。


据爆料,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一日生活中,对于那些不必由自己做出的任何决策,包括吃什么、穿什么、什么时候到哪里去,一概不管。


这倒不是因为总统身份可以摆谱,而是刻意保存自己的决策精力和情绪能量,让自己有足够清晰的思维和高质量的专注力导向重要的事情。


我们普通人虽不能和一国元首相提并论,但保存情绪能量的策略值得学习采纳。


因为有关意志力的研究结果表明,每一次选择决策都会耗费我们的意志力。


如果我们每天都要被动面临过多的选择和细枝末节的决策,那么分配到自我提升方面的情绪能量就会非常有限。


说到这,我不禁开始审视自己,说实话,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


因为我刚好不需要为一天三顿饭消耗精力,爱人也帮我分担了大部分的家务,偶尔还有一些空闲时间留给自己。


否则,我断然是没有太大的机会去持续阅读、写作和建立个人影响力的。


当然,这不是绝对,在困难环境中提升自己肯定也是可以的,但必定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


03、贴身环境


让我们把镜头再拉近一点。


假设一个人既有良好的大环境,又有闲余的空时间,那么就一定能成就自己吗?


未必!


还有无孔不入的信息环境和贴身的环境设置会继续产生阻碍。


自上世纪70年代的互联网和90年代的移动互联网诞生以来,我们开始前所未有的享受着信息便捷。


但这种便捷是一把双刃剑,它至少在两个方面极大地破坏着我们的注意力:


  • 一是信息爆炸了,但知识并没有爆炸,海量的信息不仅增加了我们甄别筛选知识的难度,还让我们随时随地处于即时信息和浮浅信息的包围中。


信息环境和真实环境一样,我们所接触的信息质量会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言行,如果不注意筛选,就又会让自己陷入不良的环境之中。


  • 二是被称为人体新器官的手机,分分钟可以把我们的时间撕成碎片。


你完全可以想象到,即使是一位不用操心一日三餐的高材生,在空闲的自学时间里,也可能随时会因为一条手机信息而不断地点点点。


从微信到微博,从抖音到头条,一晃几十分钟过去了——再好的学习环境也经不起这样消耗啊!


在未来的世界里,想要成就自己,信息环境的应对不容小觑。


当然也不能忽视身边贴身的环境设置。


有序、简洁的环境会让我们更加集中注意力,随处可见的玩具和杂物则会随时把我们的注意力牵走。


我们房间里出现的摆设,书桌上放置的物品,甚至墙上的海报(明星还是科学家)都会对我们的潜意识产生无形的暗示。


所以要特别关注我们目之所及和触手可及的东西,因为离我们越近就越会被关注,而越被关注的东西也越容易被放大。



  • 如果你想让自己变得更好,就要学会利用环境的设置来影响潜意识,帮助我们减小阻力或增加动力。


除此之外,所处环境空间的大小其实也会影响到我们的思维和情绪。


  • 如果你是一位创意工作者,最好关注一下自己办公空间的大小。


在狭小的空间里,我们的思维也容易受限,在空旷的环境中,也更容易天马行空。


当你没有灵感和情绪不好的时候,不妨去更空旷的地方走一走,活动活动,或许会有柳暗花明的惊喜。


说到我们的贴身环境,最大的莫过于自己的身体了,因为身体和大脑的是紧密关联的。


坚持长期有氧运动的身体不仅更健康,也会让我们在思考力、专注力和自控力方面有更好的表现。


  • 如果你还有兴趣,记得留心自己说话的方式,因为语言环境也会影响我们的思维。


比如我们要是习惯说“我不行”、“我做不到”,就会给潜意识巨大的暗示,然后就会真的放弃。


但只要在这些否定语句前加上“只是暂时”四个字——“我只是暂时不行”、“我只是暂时做不到”,情况就会完全不同。


一点小小的变化,就可以让我们从“固定型人格”转变为“成长型人格”,是不是很神奇呢?


以上环境虽然并不起眼,但都是值得注意的技术细节,关注它们会让我们的反制策略更加有效。


04、大环境借势,顺流而行


我常常把成长想象为在河里游泳,一条很宽的河,所有人都在里面。


身下的河流和身边的人都是我们的环境,而我们在其中努力游动,游向众人心中共同的梦想之地。


有些人看见身边的人不动,自己也就不游了。


因为大家都不游的时候,自己一个人游就显得太突兀,如果和大家一样呆在原地,不用费劲,似乎也挺舒服的。


有些人看见别人在游,自己也跟着游,但发现即使用尽了力气也不如别人轻轻一划游得快。


这时候我们不妨先停下来,看看自己身下的水流,找一个阻力更小或是顺流的地方再使劲,是为明智之举。


这道理早在两千年前,就被孟子的母亲知晓,她为了培养自己的孩子,几度搬家。


从墓地到集市,从集市到学堂,最终借助环境的力量将后代培养成材,生动诠释了借力环境的重要。


孟母三迁的典故早就告诉我们:移动到更好的环境是借力“偷懒”的上上策。


但说实话,移动环境的成本很高,尤其在现代社会。


譬如为了进一所好学校,得先有买学区房的实力,想要理想的工作和生活,也得具备相应的能力,这并非每个人都能随便拥有的。


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不公平的,我们出生在什么地方、什么家庭、什么年代都不由自己决定。


一旦处于不利位置,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候都很难快速摆脱现状。


但是,“不能快速摆脱”不代表“不能摆脱”。


只要我们有改变之心,保持足够的耐心和有效的策略,就能立足长远重塑决策,并在小范围内主动改变,慢慢地移向有利位置。


仅仅意识到这一点,就足以使我们对未来产生信心和希望,即使当前身处逆流。


所以,要把“借势环境”这四个字牢牢刻进自己的脑子里,刻意运用这种意识帮助自己做出不同以往的决策和选择。


比如当我们在选择就业的时候,就不会短视地选择薪资高但只依赖体力交换、安逸舒适却没有提升空间的工作。


即使承受一定的损失和风险,也要去牛人扎堆或有更多学习机会的环境,为未来的跳跃做准备。


如果已经身处不利环境,那就下决心付出更多努力,利用点滴时间早做准备,移向更理想的环境。


毕竟你肯定不愿意在那个地方或那种状态呆一辈子。


所以在不利环境中,要多想办法积蓄情绪能量。


能外包的事情尽量外包,能简化的事情尽量简化,让自己尽可能避免细枝末节的选择与决策,或可有可无的应酬和闲聊。


把省下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自我提升,积蓄移动的能量。


如果确实心力不足,比如当下必须做一些不想做的工作或在家全职带孩子,那也不要着急马上改变,利用这段做些准备未尝不可。


等有利的时机到来,比如工作变动或孩子开始上学,就可以让自己快速进入提升状态。


毕竟环境再差也不会一直不变,如果你始终持有改变的信念,在不利环境中蛰伏积蓄。


那么乌云中透过来的任何光都有可能成为你撕开它的机会。


另外,我们虽然无法快速改变或移动到理想环境,但是去见识一下还是没有问题的。


很多家长会在孩子上高中的时候就带他们去自己理想中的大学去参观,这是极为明智的。


让孩子置身那个优秀的环境,通过各个感观去真实地感受所产生的内在学习动力,远比父母每天的苦口婆心的劝说要来的好。


对于心中有梦想的人来说,找机会让自己或孩子去见识更美好的生活或接触更牛的人,都是一笔非常划算的投入。


或许它会让你心生向往,动力满满,或许它会让你偶遇生命中的贵人,加速成长。


总之,在物理上尽可能接近优秀的人和环境,比呆在原地不动要主动和明智的多。


05、小环境借力,主动掌控


大环境通常难以快速改变,所以需要我们注重选择与决策,因势利导。


而越贴近自己的小环境,我们可自主掌控的机会就越大。


比如我们可以像整理生活环境一样整理自己的信息环境,取关、卸载无用的信息和软件,保证信息环境的纯净和高质。


可以养成“先静音或关闭手机,待完成重要任务后再定时查看信息”的习惯,以免除即时信息的干扰。


可以精心布置生活空间中的摆设、去空旷的环境活动、锻炼身体,或优化语言表达等等。


当然,这些做法即使我不说,你也能从上文中推导出来。


但如果想灵活应对更多场景,则需要进一步发挥自己的觉察力和想象力。


想在小环境中占据主动,首先考验我们的是觉察力。


有了觉察,我们就会留意出现在自己眼前的任何信息,关注自己要去哪里、会见到什么人、看到什么事、听到什么话、产生什么想法和念头……


这些所见所闻会影响到我们的下一个选择,而下一个选择又会造就下一个环境。


这种连续的“选择接力”便组成了每个人不同的生命,所以自我觉察能直接影响我们的生命质量。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坚毅》的作者就有一个非常善于觉察的汽车销售员客户。


他说:


“无论什么时候,只要看到人们成群结队地聚集在餐厅或者饮水机旁,他就本能地不往那些地方去。


因为这些人在那样的情境下聚集到一起,总是不可避免地发牢骚。


毕竟人们心情不好的时候,总是想找伴,我可不想被任何消极的感觉或言语影响了,那会使我做不成销售业务。”


这确实是个聪明的原则:如果不希望受某些环境的影响,最好的方式就是避免让自己置身其中。


换句话说,想办法远离不良环境,就相当于呆在了更好的环境。


在生活中,这种情景太常见了。


如果没有觉察,我们就可能被随机出现的消息、广告或突发事件带跑,而有了察觉,则有可能闭眼一秒,然后提醒自己回到正轨。


如果没有觉察,我们很可能混入闲聊的队伍,然后在闲聊中和朋友约下可有可无的饭局或无端受人委托,时间浪费不说,精力也会进一步发散。


而如果我们在那个关口停下来思考片刻,然后决定去一个安静的地方阅读,那后续的时间则可能更倾向于解决一个困惑,或顺藤摸瓜去读另一本书,精力也就自然聚焦了。


我们的想法创造了下一个环境,而下一个环境又反过来影响我们的想法,相互促进,相互塑造。


正如脑科学神经博士Lara Boyd在TED演讲中说到的一样:


你和你的可塑型大脑不断地被周围的世界塑造,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遇到的每一件事,以及你所经历的一切,都在改变着你的大脑。


这可能带来更好的结果,但也可能造成更坏的结果。


所以我们要想办法主导自己的经历,以营造更好的周围世界来塑造自己。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借助想象力,开拓一个理想的虚拟环境,进一步摆脱现实力量的影响。


  • 比如当我们看到身边的人都在于用游戏或闲聊打发时间时,可以想像自己当时并不在现场,而是和高校、社群或某公司里最优秀的人在一起,再想想自己这个时候最应该做什么。


  • 这种方法称作“跳出空间”。


  • 再比如当我们觉得眼下无事可做时,可以想像十年后的自己是什么样的人,通过未来视角来审视现在,就知道现在应该怎么选择了。


  • 这种方法称作“跳出时间”。


  • 甚至,我们还可以想象自己身边有一群虚拟的优秀伙伴用于替代现实生活中的人群。


这可不是天方夜谭,而是实实在在的心理意象,比如《好战略,坏战略》的作者理查德·鲁梅尔特就是这么做的。


他给自己准备了一个虚拟的专家组,都是一些极为优秀的人,比如曾经一起工作过的高管、自己的导师,甚至是已经去世的乔布斯。


当他想求证一个想法时,就会借助这些人的视角来评判,让每个人对自己的想法进行发言,以此完善自己的思考。


同理,如果我们身边也有这样一群优秀的人,也可以协助我们在生活中做出更好的选择,以此变得更加优秀。


事实上,如果你经常阅读,其实就已经建立起了一个虚拟环境。


因为每本书就是一个牛人,经常和他们交流,自己就会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当然,我们还可以借助网络的力量,连接一些牛人或加入一些优秀的社群。


看看他们平时在说什么、做什么、想什么,这也会无形地影响自己做出更有益的选择和改变。


总之,只要心中有希望,不管自己当前的世界有多糟,我们总能想到办法去改变。


我相信,你肯定不会认为本文在单方面鼓吹努力无用,或强调环境第一。


环境和努力是成长的两条腿,我只是提醒大家不要忽略了其中一条。


在任何时候,努力这个品质都不可或缺,但借力环境让自己“偷懒”,则是更具眼光的战略选择。


这无关道德品质,反到是智慧聪明的体现。


当然,等哪天你成功变好了,若是还能再想着回哺原来的老环境,让更多愿意努力的人在自己的影响下得以“偷懒”,那就再好不过了。



请发表评论
该文章已有0条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
  • 暂无评论内容
更多评论
推荐课程
  • 世界睡眠日-催眠疗愈
    世界睡眠日-催眠疗愈
    讲师:李元榕
    播放:4263 次
  • 身心能量提升疗愈
    讲师:李元榕
    播放:2301 次
  • 温暖腹部祛除宫寒痛经
    讲师:李元榕
    播放:1577 次
  • 美好睡眠催眠
    讲师:林颖
    播放:2137 次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河南心理健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豫ICP备17051133号-2
公司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花园路53号河南省科学技术馆 服务热线:4000-333-525 网址:http://www.hnpsyhealth.com

智慧心理云平台

欢迎测评用户登录

看不到验证码?点击重新换一个!
登录则表示您同意遵守《服务协议》

立即注册 管理登录